也是个有背景的人
(一)吴三桂的家乡
吴三桂出生于辽宁中后所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绥中县县城。中后所,全称叫中后千户所。明朝在辽东实行卫所区划,大者称卫,小者称所。中后所是一座“斗大”的小城,但所处位置却很重要。它西距山海关、东距辽西重镇宁远(今辽宁兴城)的距离均在百里左右。
吴三桂出生于辽宁中后所城,这个历史上没有争议。但是,关于他的籍贯,历史学家们却一直争论不休:有的人说他应该是安徽徽州人,有的人则说他应该是江苏高邮人。
我综合各种考证,认为吴三桂的祖先应该是安徽徽州人;后来才迁居到江苏高邮——至于是什么时候迁到这里的,还不得而知——形成高邮吴氏,大约在吴三桂的祖父的这一代或者更加靠前一些,他们家由于经商的原因,迁徙到了辽东。
(二)吴三桂的家庭:由商而武
吴三桂祖父的名字,我们还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个以贩马为业的商人,长期奔走于北方各地。后来,家境逐渐富裕起来,成为当地有名的士绅。
吴三桂父亲的名字叫作吴襄。
注意,在明清之际的历史上有两个吴襄。其中的一个,出生于1661年,50多岁时,考中了进士,雍正年间先后参加纂修《明史》《治河方略》《八旗通志》等,主持编纂《诗经集注》,独自撰写了《贤良祠诸臣列传》。吴襄于1735年病逝。吴襄一生文才出众,最著名的是他的《百梅诗》和赞美九华山风情的系列诗词。
我们这里说的是另外一个吴襄——吴三桂的父亲。
吴襄,在吴家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是他使吴家由一个被当时社会所看不起的商人家庭,一跃而成为人见人敬的国家高级军事官员家庭——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高干家庭。
吴襄,这个出生于商人家庭的孩子,小的时候不爱读书,长得是膀大腰圆。努尔哈赤崛起后,在东北地区实行严酷的民族歧视政策,这引起了吴襄的反感。为了反抗努尔哈赤的错误政策,吴襄毅然卖掉自己的家产,招募团练,做起了保境安民的善事。而他的做法,不仅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也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嘉奖。明朝政府委之以辽东团练总兵的职务,归属于镇武将军李成梁节制。
对于吴家来说,李成梁扮演了他们家从普通商人到高级将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某种角度上说,李成梁是吴家的恩人。
(三)吴家的恩人李成梁
李成梁,生于1526年,死于1615年。他的高曾祖李英原来是朝鲜人,后来因军功定居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也就是说,他出生于武将世家。1574年,李成梁击败建州女真酋长王杲,升为镇守辽东总兵,总辖辽东军队。
1583年,李成梁再度发兵攻击王杲之子阿台,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是王杲的孙女婿,死于这次战斗。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塔克世当时已经归附李成梁,因充当这次行动的向导而战死。塔克世死后,李成梁命努尔哈赤承袭塔克世的一切。这就是后来努尔哈赤所谓的“七大恨”之首。
李成梁镇守辽东二十多年,转战各地,多次打败外敌进犯,使辽东安息多年,巩固了明朝的东北边防。1591年,李成梁被弹劾解任回朝。辽东此后则是“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松弛”。1601年,75岁的李成梁被重新起用镇守辽东达八年之久,威名不减当年。所以《明史》里说他“然边帅武功之盛,(明)两百年来所未有”。
由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李成梁在当时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他怎么会看上一个小小的团练总兵呢?
(四)吴襄崛起的诀窍
吴襄善于相马和驯马,所以他很受也同样爱马的李成梁的赏识。
说起吴襄善于相马和驯马,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呢!
故事说的是在1619年,努尔哈赤以所谓的“七大恨”为借口,对明朝发难。双方大战于萨尔浒,结果明军败绩。所有归来的参战将领都获罪了,只有千总吴襄受到奖励——因为他凭着自己的才干勇夺胡马300匹。
1622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明天启二年,吴襄中了武进士。
在长期抵抗后金的斗争中,吴襄先后历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中军府都督等军事要职;同时,吴襄与当时在东北的一些明朝武将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吴襄把自己的妹妹嫁给锦州总兵、挂“讨虏先锋印”的辽东名将祖大寿,而祖大寿也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