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宅 > 康熙来了 : 纪连海辣说康熙帝 > 默认卷(ZC) 冲动不是魔鬼

默认卷(ZC) 冲动不是魔鬼

冲动不是魔鬼

吴三桂的青年时代,正是明朝与后金政权争夺辽东的时代,而他所生活的地区——辽东正是双方激烈争夺的战场。这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根据《明清史料》中的记载,吴三桂从青年时期开始随父征战各处,并以此小有声誉而迅速升迁。

关于吴三桂的青年时代在战场上的具体情况,《庭闻录》和《吴三桂纪略》上面都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1629年冬,皇太极亲率大军,绕道内蒙,直趋北京。崇祯皇帝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将大将袁崇焕逮捕入狱。袁崇焕被崇祯皇帝逮捕下狱的时候,袁崇焕的身边就只带了祖大寿和吴三桂两名关外大将,还有一名是帮他背剑的贴身卫士,袁督师对吴三桂的器重,也由此可见一斑。

袁崇焕被捕之后,袁崇焕手下大将祖大寿偕同吴三桂率辽兵奔返宁远,崇祯皇帝派使者到山海关才追上祖大寿,宣称只抓袁崇焕一人,与众将无关。如此,祖大寿和吴三桂才返回自己的阵地孤城宁远,打算截击后金兵,这时已到了1630年的春天。

据说这一天,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带领数百人外出侦察敌情,忽然与上万名后金的八旗军队相遇。八旗军队一看对方就这么点儿人,于是欺负吴襄他们人单势孤,企图迫使他们投降,于是这些八旗兵采取了围而不攻的计策。而这个时候的祖大寿看见后金的八旗军人多势众,不敢派兵出城救援。这个时候的吴襄等人,眼看只有死路一条了!吴三桂眼看父亲被困,万分焦急,于是大胆向祖大寿请战。祖大寿不允,吴三桂便带着二十来个家丁,偷偷地溜出城去,准备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己的父亲救出来。

出城之后,吴三桂提刀上马,亲自居中,左右各置家将一名,其余十八骑兵分作两翼,勇敢地冲入包围圈。八旗军队在突然之间见到二十余骑明军冲来,一时束手无策。吴三桂拈弓一箭,射中一名八旗军队的将领,那人立即从马上跌落下来。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心里面想,我要把他的首级割下来立功。于是从马上弯下腰去,不料那个将官忽然跳起,用短刀一下子就刺中了吴三桂的鼻梁。此时的吴三桂,哪里顾得上面部的鲜血呀!说时迟,那时快,手起刀落,将那个将官的首级砍了下来。接着,他与父亲吴襄兵合一处,将打一家,迅速率众突围。

这些八旗兵,当时错误地分析了形势。他们想,为什么明朝出来作战的部队只有这么少呢?对了,肯定是诱敌深入之计,我们可千万别上当。于是,吴三桂轻而易举地就率领着可怜巴巴的二十来个人,一举突出了重围,将其父救回到了城中。

根据《庭闻录·卷六》记载,吴三桂就是在这次战斗中,鼻子受到创伤而留下了轻微的疤痕。幸亏他受伤时很年轻,靠着旺盛的生命力,恢复得很快,疤痕还不那么显眼。也许他感到这是一个缺陷,每当与人谈话不投合时,就用手“自扪其鼻”,这已成了习惯,到了晚年,也未改变。据长期同他一起共事的人说,观察他的这个下意识的动作,“百不失一”。

我们回过头来再说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这个时候,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亲自出城迎接,并替吴三桂申请擢升。吴三桂孤胆救父之事,一时传为佳话。吴三桂也因为这份功劳被提升为游击将军。这时,他还不到20岁,这在当时可谓出类拔萃。

与此同时,吴三桂的义父高起潜得到三桂救父出围的消息,大喜,说:“真不愧是我的儿子啊!”关于高起潜这个人,我们后面还会说到,这里暂且从略。

这几乎是小说演义中才会有的一战,既奠定了吴三桂军旅生涯的起点,也造就了他“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的传奇名声,以至战后他的“忠孝之名,夷夏震慑,即四王子亦曰:‘好汉子!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吴三桂纪略》中所说的四王子,就是大清皇帝皇太极。

一时之间,几乎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上,都传扬着“聪俊绝人”“纯忠极孝”“夷夏震慑”“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的吴三桂孤胆救父的英雄事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