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宅 > 康熙来了 : 纪连海辣说康熙帝 > 默认卷(ZC) 三年拉锯战

默认卷(ZC) 三年拉锯战

降清谜案

上一节,我们谈到1639年,年仅27岁的吴三桂升任总兵。但是,与此同时,东北战局逐渐朝着有利于大清王朝的方向发展。

宁锦之战是一个大明王朝与大清王朝双方在1640年到1642年,以争夺宁远、锦州为目的,由多次大小不等的战斗组成的大规模战役。在这次大规模战役的前期,吴三桂曾多次与清朝的八旗兵发生遭遇战,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三年拉锯战

(一)夹马山遭遇战

1639年,吴三桂被提升为总兵。1640年7月6日,明兵与清兵在今辽宁凌海市杏山附近的夹马山发生了一场遭遇战。

我们综合了《清太宗实录》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明档》第16号卷分析,可以看到,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原来,在杏山西边的五里台居住的蒙古多罗特部民,共有三十家,六十余人。他们秘密约降清朝,请求清兵前来接应,保护他们免遭杏山、松山、锦州等处明兵的堵击。正巧皇太极亲往锦州一带巡视,当即指令济尔哈朗、阿达礼、多铎等一批骁将率护军1500人前去迎接这批蒙古人。

清兵于7月5日夜偷过锦州城,7月6日黎明,他们接到了投降的蒙古人。结果在他们急速回返的过程中被明兵发现。

驻防杏山的辽东分练总兵刘肇基闻警,即从所部5000人中抽调3000人马,从原驻守此城的明兵中调出300人,投入战斗。在离杏山北十余里的松山附近驻防的吴三桂得到警报,也立即出动3000人马,“长驱直过杏山”。锦州总兵祖大寿同游击将军戴明率马步兵700人赶来会战。明兵集结7000余人马,进逼清军。

关于此役清朝方面的兵力,清官方明确记载是1500人。但是根据吴三桂给明朝政府的报告,则是15000余人,是清官方所报清兵1500人的10倍。

我们再说济尔哈朗,他为引诱明朝的骑兵出战,把所部撤退到离城9里的夹马山,又迅速采取击其一点、不打其余的方针,全力包围吴三桂的部队。吴三桂拼命冲杀,“与贼血战”,在刘肇基的及时援救之下,突出重围。双方均不敢恋战,各自班师回营。此役明兵与清兵的损失大致相当。

8月2日,皇太极从沈阳发来一万兵马增援;4日、5日又“发披甲兵”,可见清兵为迎护蒙古多罗特部民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

(二)奇袭清兵镶蓝旗营地

与此同时,皇太极正在积极谋划攻取锦州。此前皇太极已经派遣济尔哈朗与多铎率部进驻锦州北90里的义州(今辽宁义县),作为清兵进取锦州的战略基地。同时不断向锦州地区出击,袭扰明军宁远、锦州驻兵。锦州地区的形势日益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辽东新任巡抚丘民仰会同吴三桂、祖大寿、刘肇基等共同谋划战守之策。蓟辽总督洪承畴提出:采取多种作战方式,守战兼顾。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明兵开始对清兵主动出击,展开各种形式的进攻。1640年8月24日夜,吴三桂指挥五百马步兵自松山奇袭锦州附近的清兵镶蓝旗营地。清兵仓皇出营接战,双方在黑暗中展开混战。吴三桂的意图,是对清兵进行骚扰。当大批清兵出动时,便急速引兵撤退。清将不知明兵究竟有多少,害怕误中埋伏,不敢追赶。旋即被迫移营。

(三)五道岭伏击战

8月26日,蓟辽总督洪承畴会同吴三桂等共同组织了一次对清兵的新的进攻。明军出动马步兵四万余人进至离杏山城(今辽宁凌海市杏山)约十里地方埋伏起来。

8月27日晨,吴三桂率领副将以下将官五十余员,士兵四五千人,“齐出杏山城,整列队伍”,令骑兵居前,便于冲击;步兵火器居后,以备堵击。这时,担任侦察的先头部队报告,清兵两万余骑兵从汤河子向西南奔来。吴三桂闻讯,立即亲自率领骑兵飞驰至五道岭,与先埋伏在那里的明兵会合,准备迎击。

这支由多尔衮、豪格等统领的清兵发现明兵之后,便向五道岭疾驰,直抵张官屯,蜂拥般向明兵冲来。

吴三桂一声令下,以逸待劳的明兵呐喊着冲上去,“跃马冲砍”,兵士皆“胆勇倍奋,士气益鼓”,又有炮火轰击,清兵死伤甚多。吴三桂军为争得功劳,纷纷下马割取死伤清兵的首级。吴三桂发现山头还有大量清骑兵“密布”,料定是接应前军的,他唯恐部属忙于割取首级误事,下令:不许下马,只以“恶砍”为功。最后,清兵向北遁逃。此役明将士阵亡11人,受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