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宅 > 康熙来了 : 纪连海辣说康熙帝 > 默认卷(ZC) 软的不行来硬的

默认卷(ZC) 软的不行来硬的

四海归一

前面我们说到,就在郑成功去世、郑经割据台湾自立、郑成功的旧部纷纷投降大清王朝的时候,郑成功的仇人施琅向康熙皇帝建议,派兵“进攻澎湖,直捣台湾”,使“四海归一”。

软的不行来硬的

(一)康熙皇帝的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

就在这个时候,康熙皇帝之所以仍然继续坚持以往的对台政策——以抚为主——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也就是招安),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是由以下四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自顾不暇,无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清军入关后,面临着很多麻烦,如内部的鳌拜集团专权,外部的南明残余势力、大顺大西残余势力和割据南方的三藩势力,等等。致使一时之间自顾不暇,无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双方的海军实力对比。正如《康熙王朝》中所说的那样,大清王朝的军队是陆军强大而水师薄弱。在清朝政府陆续消灭上述三股势力(南明残余势力、大顺大西残余势力和割据南方的三藩势力)、最终完成了大陆统一的过程中,手下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也越来越强大;而这期间,清朝政府由于忙于大陆的统一战争,没有时间和精力建立水师。在完成大陆统一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则是休养生息,发展水师仍然不能提上议事日程。更为重要的是,从台湾郑氏集团脱离而来的投诚者,暂时还得不到清朝政府的信任。

第三,台湾郑氏集团内部的矛盾,也为康熙皇帝坚持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提供了便利条件。恰恰是因为台湾内部的动荡为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一个机会。

第四,康熙皇帝的几次武力攻台失败,也更加促使康熙皇帝进一步坚守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康熙皇帝的几次武力攻台失败,都和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就是施琅。

(二)施琅两次跨海征台未果

其实,就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年轻的康熙皇帝也曾经一度动摇了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改为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1663年,康熙皇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跨海征台,结果施琅没有成功。

1664年,施琅再度建议率兵“进攻澎湖,直捣台湾”,康熙皇帝也于1665年封施琅为靖海将军,命其再度跨海征台,结果施琅又没有成功。

康熙皇帝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能够见到效果吗?台湾方面的郑经能够接受吗?

(三)一波三折的和平谈判

前面我们说过,长期以来,康熙皇帝一直坚持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问题在于,面对这种以抚为主的对台政策,台湾方面的郑经将会作出什么样的回答呢?

有人说大学士明珠曾经赴台湾进行谈判。历史上是否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历史上的确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明珠本人并没有亲自前往。

对在台湾经营多年的郑氏后裔,清廷的本意力主和平统一。从1662年起,清廷与郑氏政权进行了持续22年、多达9次的谈判。其间几多波折,但无结果。

在这多达九次的谈判中,最为著名的有三次,其中两次与明珠有关。

一次是在1667年。这次与明珠没有任何关系:在这一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拒绝清朝的招抚。

另一次是在1669年。这次与明珠有很大关系:这一年,康熙皇帝亲政。受康熙皇帝派遣,刑部尚书明珠前往福建主持对台湾的和议工作。明珠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作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

此后发生三藩之乱,中原战火弥漫。郑经趁机与吴三桂、耿精忠联合,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转战数年,吴三桂失败,郑经孤军难支,又退回台湾。清廷再一次争取谈判,郑经再次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双方各持自己的立场,谈判又无结果。

还有一次是在1681年。长期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后诸子争位,郑氏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清政府也在这一年最后平定了三藩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