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宅 > 康熙来了 : 纪连海辣说康熙帝 > 默认卷(ZC) 水利工程得民心

默认卷(ZC) 水利工程得民心

水利工程得民心

1706年,康熙下令治理黄河。康熙皇帝在御门听政时,大臣们发生意见分歧。经过调查、面奏、辩论、验证等,从正月初十开始,到十二月二十七日结束,整整进行了一年,才作出决策,真可谓慎之又慎。康熙皇帝治理黄河决策的全过程如下:

第一,重视治河。康熙皇帝亲政后将三藩、河务及漕运三件大事,书写在宫中柱子上。

第二,寻根溯源。派侍卫探查黄河之源,到星宿海,往返万余里,并绘成舆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经过实际踏查而绘成的黄河图。又永定河,康熙皇帝巡视北京通州段河堤,随驾的有皇太子、皇四子、皇五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七子等。他命诸皇子分钉木桩,学用仪盘,亲自检测仪器,记录测量数据。

第三,任用能臣。康熙皇帝任用治河名臣靳辅和陈潢。靳辅,汉军镶黄旗人,以安徽巡抚授为河道总督。受命后,一日八上奏疏,报告治河之策。他的治河方略是:统审全局,河运并治,浚河筑堤,束水攻沙,多开引河,量入为出。他重点治理黄河、淮河、运河交汇的清口。陈潢,浙江杭州人,善治水,负才不遇,题诗祠壁。靳辅见而惊异,访得引为幕友。疏奏多由陈潢起稿,施工亦由陈潢监理。他们督率民工,日夜辛勤,治河大成。但是,靳辅受到诸臣合讦交攻,发生了意见分歧。

第四,御前辩论。河道总督靳辅与直隶巡抚于成龙在治河方略上意见相左。争论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治河水退后出现的田地,是实行屯田还是由豪绅垦占;另一个是为了使河水通畅顺流入海,是开浚海口还是修筑大堤。康熙皇帝不妄加论断,而是命双方在乾清门进行御前辩论,各申己见,互相驳难。关于屯田——于成龙说:“屯田夺民产业,不能实行!”靳辅则说:“丈出之田,作为屯田,抵补河工所用钱粮。因属吏奉行不善,民怨是实,臣无可辩,唯候处分。”关于开浚海口,靳辅的意见是:开海口虽可泄水,但可能引起海水倒灌。于成龙的意见是:要是加高河堤,堤高一丈五尺,民居在其下面,一旦河决,无数百姓将饱鱼腹。争论没有达成共识,决定再广泛征询意见。

第五,集思广益。辩论双方各有各的理由,康熙皇帝不能决断。他又命乡里临河的在京官员,书写己见,上报朝廷。

第六,会议裁决。康熙皇帝听了两方面的陈述,看了大臣的疏报,交九卿会议裁决:采纳了于成龙的方案,将靳辅罢官,陈潢被削职。

第七,实践验证。康熙皇帝曾数次派大臣视察河工,检验朝廷辩论的意见孰对孰错。后康熙皇帝南巡阅河,靳辅扈行随从。回京后,康熙皇帝肯定靳辅的治河功绩,复还他原来的品级。

第八,改正错误。靳辅之后,命于成龙为河道总督。康熙皇帝召于成龙入京,问:“过去你说靳辅之短,现在怎样?”于成龙回答:“臣那时妄言,现在也按照靳辅的办法去做。”这是对靳辅治河方案最好的结论。

第九,断不出书。康熙皇帝悉心治河数十年,撰写治河论述,河道总督张鹏翮(h佴)请将治河谕旨编纂成书,雕刻颁行,永久遵守。康熙皇帝说:“前代治河之书,无不翻阅,泛论虽易,实行则难。河水没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后人遵行,断不可行。”这表现了康熙皇帝可贵的科学态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