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宅 > 乱世第一名相谢安 > 第10章完结

第10章完结

民族的统治者必须要推行汉化,让自己顺应然后融入汉文化。做得好的,就能统治住。做得差的,国家就不能长久。这也是清朝和元朝的差别所在啊。其实这个道理,五胡的各位君主,都明白得很哪,他们都是汉化了很多的胡人。

另外,我们上面说,王猛认为,苻坚这辈子也等不到,这个“正朔”发生变化……那么“正朔”会发生变化吗?

既然文化和文明的高低左右着“正朔”在哪里,那么当然就是可以变化的。只是,在苻坚那时候,还办不到。这时,我们的“五胡乱华”还处在前期,胡人跟汉人的融合,还差得很远。北方在文明的进化程度上,也远远不够(这里说的是胡人整体)。

让我们往后看看,历史是怎么发展的:

到了淝水之战111年后,北魏孝文帝进行了非常成功的改革,逼着鲜卑人汉化,又迁都到历来被认为是“正统”的洛阳。到这个时候,胡人和汉人又融合了一大截儿,谁是胡,谁是汉,也越来越搞不清了。北方的汉人士族也渐渐不再老惦记着南方,开始愿意为北方政权效力了。当时,王导丞相的六世孙王肃,避祸到北方,居然还给孝文帝做了尚书令呢。这说明了什么呢?“正朔”正在发生变化呀……不过,民族的进步,真是非常艰难,又充满了血腥的。孝文帝的改革是整个十六国、北朝时期,最成功的了,但它还是引起了很多的问题,那些边远地区的鲜卑人还很落后,结果一下子,汉化比较好的鲜卑人和这些守旧的鲜卑人就对立起来了,然后,就暴发了“六镇起义”。一个北魏,裂成了两半。

于是,大家又接着去“融合”,这个痛苦的“融合”完不成,这天下就太平不了。然后又过去了80多年,北周终于统一了北方,然后杨坚夺权,建立了“隋”。到这个时候,大家是真懒得再去分谁是胡,谁是汉了(其实想分也分不清了)。大方向是胡人基本汉化的差不多了,汉人呢,也接受了很多胡人的好东西。杨坚本人,就是个鲜卑化了的汉人。那么现在,这个“正朔”又在哪儿?已经再没人说,是在南方那个虚弱不堪的陈朝了。

10年后,杨坚就进行了统一战争,50万大军,八路齐进。一举灭了陈。对比来说,200年前的淝水之战虽然也有“统一”的成份,但主要还是民族入侵。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人说杨坚这是“侵略”战争了,毫无疑问,就是“统一”,因为双方也没太大的民族问题了,文化差异问题也基本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战争的性质,也从“侵略”变成了“统一”。

(历时将近300年的“五胡乱华”,到了这时,是终于告一段落了。在我们的历史上,这是一段淌着血的岁月。先后有10余个少数民族,共1100万人融入了汉族。有些规模的战争,发生过300多次。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大家都为这个“融合”,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不过,让我们欣慰的是,历史仿佛总是这样——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经过隋朝的统一和短暂的过渡,我们终于等到了“大唐盛世”的来临。那样开放的政权,那样开放的文化,仿佛来得水到渠成……其实这硕果,也正是前人用鲜血浇灌出来的呀。)

这样大家就能够看到,这个“淝水之战”,在当时的历史大局中,到底是个什么位置。这样再回头来看,当时好多事儿的原因和结果,就显得更加清楚了。

那么到这里,苻坚的心思,我们就能看得明白了。

一个,他要得到汉人的支持;再一个,他急于树立一个“正朔”的地位。这样,才能解决他那个阶段根本没办法解决的——民族问题。那么,怎么样达到这两个目的?他找到了最直接的,但又最冒险的办法——进攻东晋。

进攻东晋,占领建康。他就能够得到东晋士族,那个时候,东晋士族是文化的至高点。这样,他就有了“正朔”。汉人们从此没有了国家,在他的安抚和宽容政策下,他们也会渐渐支持他。然后,那些胡人对他来说,就真的不算什么了。

应该说,苻坚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他不愿意接受,他这辈子只能扮演一个为历史过渡的角色,就处心积虑地想让这件事儿速成。其实他并不是狂妄自大,他是看清了大局势的。他也是在前秦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出了这个险招儿。不过,他忽略了一件事儿,这就是,即便他攻下了建康,他就能很快得到汉人的支持吗?或者,他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但就是非要去赌一把。

其实,这并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事儿啊,最根本的问题是,氐族有没有能力控制住整个中国。王猛认为没有,所以临死还劝他不要攻晋。设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