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二人在老家为父守孝时,千里之外的汴梁也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
宋英宗驾崩后,十九岁的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从他祖父宋仁宗在位之时,就有为国开疆拓土的想法。
只是要想实现这一理想,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朝廷内部的财政困境,辽国和西夏近些年从未停止过侵扰大宋的边境,这就导致大宋除了面对时常发生的各类灾害之外还要每年给他们提供岁币,大部分民间百姓因此贫困潦倒,难以维持生计。
熙宁元年(1069)十二月,宋神宗决定召用“庆历新政”的主将之一,富弼。
熙宁二年二月初,先任以守司空兼侍中为首相,在富弼以侍中位高恳辞后,改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为首相。
次日,即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作副相。
同月下旬,神宗命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与王安石,一起审阅国家财政机构三司的条例,提出改革的建议。
在二人提请下,设立专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隶属于“中书门下”,由他们二人兼领,作为进行变法改革的指导机构。
变法首先实施的是经济强国的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
此外还有两项一是实施增强军备的保甲法、裁兵法、保将法、保马法和军器监法;二是改革教育和科考制度,实施太学三舍法和贡举法。宋神宗还根据这些变法制定了《市舶条法》。
如今苏辙兄弟二人为父守丧已然期满,也是时候回京述职了。
只是这次回京后,没有了父亲的南园除了给他们带来负债,好似没什么意义。
兄弟二人变卖南园将之前买房时欠范镇的借款还上,租住在了南园相邻的一处宅子。
兄弟二人在眉山老家,丁忧这三年并不是全然,闭门不出不问世事。
苏轼苏辙深知朝廷一旦变法给基层的老百姓带来的到底是什么。
故而兄弟二人回京以来,多次上奏。
碰巧苏辙上书宋神宗的劄子与宋神宗如今的主张可谓不谋而合,也就有了苏辙与宋神宗的第一次诏对。
这日,苏辙表面沉稳端方,内心实则忐忑的站在延和殿外等待内官的传召。
一黄门在大殿外传召:“传苏辙觐见。”
苏辙整理了一番衣袍,垂首跟着内官进殿。
...
延和殿内的宝座上,坐着的正是二十一岁的宋神宗。他整个人都透露着帝王的野心,因为他无时无刻都想要让大宋变强,成就他的帝王伟业。
苏辙恭敬地对着官家行礼:“微臣苏辙见过陛下。”
除了那年制科应试时见过宋仁宗,面前端坐在延和殿御案前的宋神宗,这是他平生以来见过的第二位皇帝。
宋神宗并未叫他起身,目光如炬地看着他面前这个仪态端方不卑不亢的苏辙。
“平身。”
天潢贵胄帝王家与生俱来的威仪,不是常人能有的,简短的二字让听者忍不住的身板绷紧。
“可知今日朕为何传召与你?”
苏辙看了一眼坐在上方的宋神宗:“陛下,微臣自小读书,深知陛下求治之初的用心。只是…”
“讲。”
“臣深思极虑许久,以为方今之计,莫如丰财。然臣所谓丰财者,非求财而益之也,去事之所以害财者而已矣。害财者有三:一曰冗吏;二曰冗兵;三曰冗费。夫使事之害财者未去,虽求财而益之,财愈不足使事之害财者尽去,虽不求丰财,然而求财之不丰,亦不可得也。”
苏辙认为改革思想重点不是兴利而是除弊,应当就时世而论之,他的主张与之前范仲淹所推行的庆历新政类似。而王安石推行的变法首先是兴利,然后是除弊,或者说是在兴利中除弊。
宋神宗也明白苏辙所说的问题关键,只是他如今意在变法图强、收复失地…他心中自然会刻意忽视一些问题。
“朕知道你潜心当世之务,也颇有见解。只是变法一事到底如何还需要时间来见证,你与王相公的主张并非全然相悖,朕打算让你任命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来辅佐王安石变法一事。”
“微臣…”
“不必多言,朕意已决。”
宋神宗抬手打断了苏辙要说的话。
他不想再听这些大臣们萦萦绕绕翻来覆去的话,他只想尽快看到变法的成效。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