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uo;黏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降旨将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雍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据此断言: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但肯定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雍和宫其实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雍亲王府为雍和宫。此外,还有一种传说:因为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所以有人推测,很可能是雍正皇帝的儿子乾隆皇帝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
“黏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紫禁城内御花园里面的堆秀山“御景亭”就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黏杆侍卫”和四名“黏杆拜唐阿”坐在上面。雍正皇帝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继续利用“黏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皇帝死后,“黏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弛。
乾隆年间,“黏杆处”由侍卫10人组成,主要任务是每当皇帝出行时,服侍在皇帝乘舆左右,负责扶轿、打灯笼等工作,俗称叫“打执事的”。另外有司库一员(由内务府委派),掌黏杆、钓竿及一切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