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也果然没有令他失望,回头便奏明了乾隆皇帝,说苏凌阿为官如何清廉,如何精明干练,足以担当一方大任。!l^a/o′k.a.n·s/h*u+.`c+o!m_果然,不久以后,乾隆皇帝就委任年迈无能的苏凌阿为两江总督。苏凌阿心满意足地到了任上,当地的提督、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一齐前来拜见这位新任的总督。苏凌阿厚颜无耻,对每位前来拜见他的属员,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上厚恩,命余觅棺材本来了。”这是当面就要向属下索要钱财。
后来,在嘉庆二年(1797年),苏凌阿在和珅的保举之下,居然又升为大学士,兼署刑部尚书(相当于公、检、法三个部的正部长)。直到和珅被诛后,他才被迫退休守陵去了。当然,没过多少日子,他就死了。嘉庆皇帝评其为“两耳重听,衰迈难堪”。
《乾隆王朝》这部电视连续剧也印证了这一点,和珅看中的尽是些投机取巧、慷国家之慨、大赚昧心钱之人,如普道昭、王亶望等。
普道昭本是乾隆时期的一名商人,他同样巴结上了和珅,后因和珅的举荐而任知县,最初为官尚清廉。_a-i/l+e·x^i?a*o~s_h`u_o~.\c¢o?m′乾隆南巡时,发现了他的勤政爱民之举,便提携他为巡抚。被提拔上任的他将官场当作他熟悉的商场来经营,借手中的权力大做贪官。
王亶望也是有清一代有名的贪官。他历任甘肃宁夏知府、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向上爬的秘诀就是用钱开路,行贿送礼,竭力巴结上司——这其中就有一个和珅。升迁之后,王亶望下面的官员为了获得好处,又拼命地给他送银子、礼物,让他收获颇丰。不仅如此,他还靠“捐监冒赈”中饱私囊。然而,贪污之举被查之后,他最终仍是落得了个被斩首的下场。
手握把柄好办事
大清朝的官场之中,其实是很黑暗的,不但依靠裙带关系谋权、谋利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贪污腐败非常盛行。这其实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不能避免的现象。
就说这个裙带关系吧。毕竟,从夏朝开始的中国历史,直到清朝灭亡,都是家天下,都是一个家族的天下,皇帝都或是父死子继、或是兄终弟继,没有什么让贤之说;而他们手下的大臣,也一个个都是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的后代能够世代为官打下基础。/2^叭+墈·书/王′ +庚.辛!最-全-即便是盛世王朝也是如此。而我们所说的科举制度,只不过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的补充而已。
再说这个贪污腐败。既然是家天下,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法律的缺失;这个社会就一定是一个“人治”社会,而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人情”高于“法律”的现象就一定会普及,“法律”在“人情”面前就一定会黯然失色;所谓的“法律”就很难制止贪污腐败。尽管康熙、雍正、乾隆等人都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的有道明君,尽管康熙、雍正、乾隆等人都曾经为此做出过不懈努力,尽管他们也都想让大清朝延续长久,但是他们一样不能制止住官场中的黑暗,一样不能有效地阻止大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只要是家天下,这个朝代就不能解决裙带关系严重、贪污腐败盛行的问题,这个朝代的灭亡就只能是时间问题。
在和珅的众多党羽之中,就有很多都是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
这里就有三个问题:第一,和珅收容很多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作为朋友和心腹?这可能吗?第二,曾经因为各种罪错被和珅抓住的人还有利用价值吗?第三,和珅如何收容这些曾经因为各种罪错被他抓住的人作为朋友?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和珅收容很多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作为朋友和心腹?这可能吗?
诸位有所不知,要说起来呢,这些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按照《大清律》来说,是该受到严厉处置的;即使是身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和珅,按《大清律》的要求来说,也不应该收容他们作为朋友和心腹;即使是简单的收容,也应该是犯了窝赃罪,也应该是会受到严厉惩罚的。
但是,诸位,别忘记了,这是大清朝的天下,是人治的时代而不是法治的时代。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封建朝代,都是人治大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