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著名。载漪自幼好武,加入了满洲亲贵的精锐部队“神机营”,展露才华,被慈禧太后看中,将自己弟弟桂祥的三女儿许配给了载漪。
成了慈禧太后的内亲,自然能够在政治上不断进步。载漪是家中老二,无法继承父亲的爵位,而且,当时惇亲王还在世,一门也不可能封两个王爵。慈禧太后于是下旨,令载漪过继给刚刚去世且无子嗣的瑞郡王奕志,袭了爵位,但是,在撰写委任状时,出现了笔误,将“瑞”字写成了“端”,只好将错就错,载漪就成了“端郡王”。他的英译名Prince Tuan在西方几乎家喻户晓,就是因为他被八国联军指定为义和团动乱的“头号罪魁”。
1898年,光绪皇帝及其身边的一小撮年轻干部,发动了盲目而操切的“戊戌变法”,将包括真正在第一线改革的实践者在内的几乎所有干部,都推到了所谓“改革”的对立面。反弹力度之大,甚至威肋到光绪的帝位。已经退居二线的慈禧太后力挽狂瀾,亲自出马,以“戊戌六君子”的脑袋为最小代价,保住了光绪的帝位。同时,为了向“改革”的受害者们妥协,她同意为已经证明了是“天阉”(先天的陽痿病患者)的光绪皇帝立嗣。候选人中,只有载漪年方15岁的儿子溥儁,与她血缘最为接近,是嫡亲的侄外孙,于是被册立为“大阿哥”。没想到,这一接班人的指定,却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激烈反弹,列强拒绝承认。于是载漪终被洋人们逼上“灭洋”的道路,试图通过义和团这一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来支撑起儿子将来的帝位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