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记录了1937年8月20日与默罗会面的情形:“我有了一份工作,替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做事。这份工作要求我的声音娓娓动听。有谁听说过,一个成年人,本无当歌唱家或其他要依靠良好的嗓音才行的艺术工作的奢望,却要靠嗓子去完成一件有趣的事呢?我的声音太可怕了。”夏勒对自己声音的估计绝对正确,他不是天生的播音员。当他开始工作时,公司对其报道颇有怨言。于是默罗电告克劳伯,到底要一副歌喉,还是一个优秀记者。默罗胜利了,夏勒成为第一个因其内容而非形式获用的记者,这一决定使公司后来大受其惠。夏勒的声音虽然常不对劲,全不甜美流畅,但这个声音传达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公司有人用不那么恭敬的口吻称默罗手下的这批干将们为:哲学家-国王-知识分子-记者。他们的播音技巧实在比他们的知识逊色。接着霍德华史密斯很快被录用。接踵而至的是文字记者埃里克塞瓦赖德。这个人更是拿起话筒便手足无措。
夏勒不愧为“第一个”。他和默罗专门报道奥地利在1938年与德国合并这件早在意料之中的事。1938年3月,默罗去华沙安排一个教育节目,夏勒则驻维也纳。他用预先编好的暗语向默罗打电话:“客队已经跨入门线。”默罗惊讶地问:“您没有搞错?”“绝无差错!”道德国军队已跨过奥地利边界。默罗独自乘飞机抵达维也纳,以便及时报道这条新闻。他在维也纳呆了五天后飞抵伦敦,播出了一条更为完整的消息:“此次行动据称为不流血征服,在某种意义上讲却也如斯。不过我倒能够忘记那些在银行门口挤兑和在旅行社抢购车票的长长行列中的一张张惊恐万状的脸,人们正在拼命逃跑。我愿意忘掉奥地利军官们疲惫不堪的脸,也愿意忘掉大头皮鞋铁钉的重踏,轻型坦克在清早的林格斯垂(Ringstrasse)的轰鸣;忘掉那些被迫举起右手,首次高呼‘嗨!希特勒!’的人们的困惑、可怜和提心吊胆的表情。我同样愿意忘掉犹太人的商店遭袭时玻璃的碎裂声,忘掉那些被迫匍匐在地刷洗人行道的人们所遭到的斥责和嘲笑……”以后,他们逐步把其他记者组织起来,办起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世界新闻概要”(World News Roundup)节目。希特勒威胁世界和平的种种罪行,一夜接一夜地自电台传到美国。在纽约,负责安排节目的H.V.卡滕伯恩总是大声嚷嚷:“电告埃德默罗,电告埃德默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