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非常为难。不管怎么说,朝鲜自此以后,还是由明朝的属国变成了清朝的属国。
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在攻下朝鲜京城之后,皇太极派硕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军攻打皮岛。
(四)血战皮岛——鳌拜的崛起
皮岛(今朝鲜椵岛)在鸭绿江口外,距朝鲜本土及中国大陆都很近,是一个战略要地。天启年间,辽东失陷于后金之手,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后金一直将皮岛视为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日夜筹划,企图拔掉这颗钉子。
这一次,由于硕托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订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后一路是这次进攻的关键所在,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根据《清史列传·卷六·鳌拜传》记载,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然后举火为号,引来了后续部队。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终于被攻克。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
(五)“巴图鲁”——战神的诞生
皇太极对鳌拜的表现十分满意,提升他为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加世袭六次,准再袭十二次。此后,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尽管皇太极发现了鳌拜有独断专横、蛮不讲理的缺点,但还是对其信任有加。
鳌拜对皇太极则更是忠心耿耿,对于自己护军首领的职责也是勤勉有加。1637年,皇太极的侄子、代善的儿子岳托为了拍皇太极的马屁,将自己刚得到的几匹好马,立刻派人连夜送往皇太极的驻地,结果被鳌拜以“此暮夜就寝时,非献马时”“上已安寝,欲令惊动,秉烛观马耶?”为理由加以挡驾。皇太极听说此事之后,颇为高兴,将献马一事作为“违法妄行”,“命法司分别议罪”。
1641年年初,皇太极命令八旗军队攻打锦州。在这次攻打锦州的战役中,鳌拜先后率护军击败明朝杏山、松山援军,并徒步攻克明军的步军营,因而从三等梅勒章京升为一等梅勒章京,准再袭十次。1641年秋,松山明军突围,被鳌拜率部击退。接着,鳌拜又追击吴三桂、唐通、白广恩等明军各部,获得大胜。
皇太极取得松锦大捷后,又派阿巴泰率兵入关,经河北直趋山东,杀掉明鲁王,掳获大批人口牲畜。鳌拜也随军作战,他曾在北京和山东三败明军,攻克四城,在密云附近大败范志完和吴三桂的军队。他以此次战功,再次被提升为三等昂邦章京。
1642年夏,鳌拜又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护即督统之意,秦汉时临时设置护军都尉,后来更名为司寇,再后来更名为护军,其目的是用来调节各将领的关系。魏晋以后,称为护军将军或中护军,掌军职的选用,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同掌中央军队,为重要军事长官之一。唐后期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清代以守卫宫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护军统领以下各级官员。每旗设护军统领一人。
从前面的讲述来看,鳌拜本来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小角色,他通过在历次战役中的杰出表现,得到了皇太极的信任,从而迅速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的一个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纪连海语录
皇太极称帝的1636年,皇太极命令八旗军队第二次出征朝鲜。正是这次战役,促使鳌拜完成了从一个出身名门的小角色到『巴图鲁』——战神的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