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出征!奇才卓敬!
京城通往陕西的水泥大道上,一支明军旌旗蔽日,踏碎一地霜雪。2?看<书£屋??小}说÷网=t t无#错?&内1(+容¨
骑在枣红马上的李祺裹紧狐裘,望着漫山遍野的银装素裹,心中满是郁结。
作为大明的当朝太师,他刚结束美洲征战,尚未从两月的假期中缓过神,便又被承天帝朱标一纸诏令,驱往西北苦寒之地征伐西域。
“狗日的朱标!”李祺在心中暗骂,看着身旁稳坐马背、气定神闲的兵部尚书卓敬,苦笑道,“惟恭,我命苦啊!美洲血雨腥风大半年,这屁股还没坐热,又要去西域拼命。你可别怪我,不拉上你,我心里实在没底。”
卓敬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文和这是抬举我!能得陛下重用,施展平生所学,多少人求之不得。我感激还来不及,岂会怪罪?”言语间难掩激动。
这位被后世赞为“智虑深远”“才堪济世”的传奇人物,早在靖难之役爆发前,便以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洞察到燕王朱棣潜藏的巨大威胁。
彼时,朱棣坐拥北平雄藩,麾下精兵悍将云集,又凭借多年经营将北方防线化为私属势力,隐隐有尾大不掉之势。
卓敬深知,北平地势险要,进可挥师南下直捣中原,退可凭关隘固守,若任其发展,必将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8′1~k!s.w?.^c!o?m¢
经过深思熟虑,他连夜奋笔疾书,向建文帝呈上密奏,力主将朱棣徙封至南昌。
这份奏疏中,卓敬不仅剖析了北平作为军事重镇对中央的威胁,更点明南昌地处江南腹地,周边无险可守,既便于朝廷监视,又能有效限制藩王军事力量的扩张。他以“削其羽翼,断其根基”为核心,提出“易地而治,不战而屈强藩”的策略,字字句句切中要害,堪称明初政治博弈中的神来之笔,可惜被愚蠢的建文视而不见。
历史的发展不幸印证了卓敬的预判。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历时四年夺取皇位。
登上宝座后,朱棣偶然读到卓敬当年的奏疏,不禁面色凝重,良久叹道:“若先帝用敬言,朕宁有今日?”
短短一语,道尽对卓敬远见卓识的惊叹与忌惮。
而辅佐朱棣策划靖难之役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也曾在私下提及卓敬时神色肃然,直言此人“谋算如妖,若留朝堂,我等必难成事”,足见卓敬的政治洞察力令这位智谋之士都心有余悸。
而此刻的卓敬,望着西征大军扬起的漫天风雪,眼中燃起炽热的光芒。±o兰£t:兰?文?′学{> ?已tμ发-布2=最§?@新?D¤章=¨节e¨@在他心中,此次征伐西域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实现毕生抱负的绝佳契机。
他渴望效仿古之贤相,出则统兵安邦,入则治国平天下,以卓越的军政才能,在西域这片广袤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让“出将入相”的千古佳话,在大明的旗帜下再度上演。
李祺见状,连连点头。
虽身为穿越者,手握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但在卓敬面前,他仍觉自己在才华境界上稍逊一筹。
卓敬抬眼望向道路两旁,白雪皑皑中,各色彩旗随风猎猎作响,他开口问道:“文和,为何要让人沿途插上这些彩旗?”
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寒风卷着雪粒拍打在脸上,却丝毫未减他的兴致。
这条连通京城与陕西的水泥大道,是大明国力强盛的象征,若非它已建成,十万大军在这寒冬西行至甘肃,再转攻西域,不知要耗费多少时日。
“文和这是为防雪盲症吧?”卓敬笑道,“在这白茫茫的天地间,人眼久视积雪,极易损伤目力。这些彩旗能转移视线,确是妙法。”
李祺颔首,对卓敬的敏锐颇为赞赏:“知我者,惟恭也。”
此次西征,朱标命徐辉祖负责调兵遣将,李祺名义上是监军,实则手握大军指挥权。
毕竟,在新式武器运用与作战理念上,大明无人能出其右。
但李祺并不想过多干涉徐辉祖等人的战略部署,这才拉上卓敬同行,既能解旅途寂寥,又能倚仗其谋略。
马蹄声中,李祺沉思片刻,问道:“惟恭,你觉得这仗该怎么打?”
卓敬目光如炬,遥望西方:“西域广袤,如今可分两势:东有吐鲁番,西是忽歹达掌控的东察合台汗国。我十万精锐,五万铁骑,踏平西域易如反掌,便是沿成吉思汗旧路西征欧洲,亦非难事。”
他顿了顿,神色凝重,“但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长治久安。